当前位置:首页 |
|
国际化,面向未来的杭州路径 |
|||||
|
|||||
全市经济总量达1.6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2万美元、常住人口超1000万,G20杭州峰会成功举办,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连续14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十三五”时期的五年,是杭州实现大发展大跨越的五年,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在此背景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为必然选择。 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征程已经开启。“十四五”时期,“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如何与杭州这座有着浓浓东方韵味的城市兼容并包,相辅相成?参加市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各抒己见,一个充满“国际范”的杭州可期可待。 全方面、多渠道、高层次 全球英才成就梦想的应许之地 “十四五”时期,什么东西最珍贵?——人才。 国际大都市,必定是集聚一流人才的城市。而这些人才,也一定是涵盖全球的。 如何让全球一流人才汇聚杭州?共青团青联体育界别的陈万翔委员给出了许多建议。本次两会,他带来了《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定位建设全球人才蓄水池》的提案。 “从近几年杭州引进人才来看,近60%的人才流入了数字经济和生命健康领域;这与杭州倾力数字经济、生命健康两大万亿级产业密不可分。”通过调研,陈万翔发现,杭州在产业与人才契合上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制造业流入人才相对偏少、新兴产业人才缺口较大等。对此他建议,杭州要加快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链与人才链融合。其中,要加快实施“新制造业计划”,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推动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杭州要全方面、多渠道、高层次引进人才。”陈万翔说,杭州还应借助阿里巴巴等全球知名企业的影响力,持续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海外人才。 2020年,杭州市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43.6万人,新认定各类高层次人才2.3万名,人才净流入率继续位居全国第一。“但目前我市仍存在人才资源调配上‘大政府、小市场’的情况,长此以往将影响人才兴市的可持续发展。”市人大代表孙军文举例深圳、广州、青岛、济南等多地成立人才集团的样本,建议为广大用人单位及各层次人才提供市场化、专业化、全链条人才服务。“长远来看,由政府主导,引进市场化机制,在市级层面成立人才集团,有助于打破现有的人才工作机关化、事业化格局。”他认为,政府主导的人才集团工作可充分利用政府职能,发挥“没有边界”这一最大优势,突破常规市场化平台难以突破的瓶颈,打破产、学、研的壁垒,是真正的一举多得。 都市与乡村 用不同的方式打开国际化 “都市化”与“国际化”相辅相成。对比纽约、伦敦、东京,国际大都市与商业大牌总是相伴而生。随着杭州城市地位的提升,全球知名品牌纷纷“牵手”杭州;如火如荼的购物中心建设孕育了欣欣向荣的杭州商业,但项目数量的持续飙升和白热化的竞争,也导致大量项目招商难度加剧。“延期1至3年才能开业的项目不在少数。新开业项目中又有相当部分商场匆忙开业,迟迟无法进入营业状态。”带着一份今年杭州拟开业商业项目名单,市人大代表方丽说出了自己的观察结果。 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商业网点,又昙花一现般凋零,其间造成的大量资源浪费,让方丽感到遗憾。她提议,政府联合行业协会等民间机构和组织,建立健全商业指数库,并保持更新,“在此基础上合理制定地块出让价格,优先扶持符合资质的专业商业地产开发商,尽量避免项目散售、烂尾、空置或运营混乱的局面发生。” 国际化既是城市的,也是乡村的。在全面加快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新步伐过程中,“乡村”将以什么方式打开?在无党派界别柴伟国委员的提案《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建议》中,或许能找到答案——现代化的乡村,需要现代化的治理方式。“农村是我国最复杂最难管理而又必须管理好的主阵地,乡村治则百姓安,乡村治理有效既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柴伟国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建议,如通过梳理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组织村(居)民座谈协商、媒体网络讨论、上门解释交流等多种形式,增强群众的主体意识;通过落实政策、提升待遇、加强培养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吸引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治理。他还特别强调了数字治理的作用。运用大数据手段,确保群众关切得到及时回应,促进数字赋能基层治理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不仅是《桃花源记》的描写,也必将是新时代的世界级乡村建设需要抒写的。 一河一叶 走向国际化“梆梆硬”的底气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杭州赓续千年的历史文脉,是迈向国际化征程中“梆梆硬”的底气。 “在杭州迈向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进程中,应当有一条体现世界名城风貌的世界文化名河围绕其间,那就是大运河杭州段。”市人大代表沈奇提出一方面对大运河“严保”,以实际行动守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流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更要“活用”,做好统筹规划——“这是世界名城该有的担当。”围绕大运河如何保护与开发,代表们倾听百姓心声,做了不少努力。就在去年,杭州还通过了关于加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定,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沈奇建议,可在市级统筹的基础上,各区县成立运河综合保护管委会,牵头推进综合保护工作,再由市运河集团统筹开发,各地以股权模式参与,形成保护和开发的“良性循环”,让“每一个杭州人和来到杭州的人”都能融入运河之中。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茶叶’虽小,却也是一扇了解运河以及大运河文化的‘窗口’。”民建界别的阮赛琴委员近段时间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大运河文化金名片的建设中,更好地挖掘、丰富、展示杭州文化特色,要按照“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的要求,提升理念,拓展思路。此次两会,她带来了在大运河沿岸设立“茶文化”展播中心的建议,其核心是沿着源远流长的古运河,体验多样的文化变迁,见证杭州的发展。加速茶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构建茶文化与旅游产品体系,一方面能满足市场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另一方面,以茶文化展播中心为“点”,与茶叶经营场所、茶企这个“面”相合作,做精“拳头”产品,打造形象鲜明、富有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流淌的运河、小小的叶子,都是杭州文化独特韵味。这两个元素‘强强联手’,一定会为世界打开一个窗口。”阮赛琴信心满满。(本站编辑 祝婷兰摘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