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归档专题 >> 聚焦2021 杭州市两会【已归档】 >> 热点关注
“十四五” 杭州如何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2021-02-04 来源:杭州日报
[收藏] [字号: ] [打印] [关闭]



图为2020年11月13日,富阳区永昌镇唐昌村开启“竹乡奇妙夜”。 永昌镇有30000亩竹林,此次当地筹集了75000斤竹子,在唐昌村山谷里制作了近8000个三角灯、1000多根直立圆柱灯以及各种灯带、灯球,点亮了美丽的山村夜色。 



图为党员志愿者乘船在临安龙岗镇华光潭水库内巡查,清理水面漂浮物。 龙岗镇依山傍水,拥有美丽的自然生态景观。近年来,龙岗镇全面推行河长制和美丽城镇创建,还定期组织党员志愿者巡逻河道、山林、监测水源,推进特色乡村旅游发展。



时间的书页不断掀开,发展的命题日新月异。

2020年,杭州克服疫情影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达3.9%。

3.9%——仔细品读这个数字,它因2020的艰难困苦而格外耀眼,也为杭州“十三五”收官画上圆满句号。

“十三五”收获满满,“十四五”大幕初启。杭州如何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奋力新跨越?参加市两会的代表委员各抒己见。


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翻阅这次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时,市人大代表过灵芝注意到,“以数字变革为引领,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将是杭州“十四五”开局之年的一项重点工作。

“2020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4290亿元、增长13.3%,未来,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将承载更重要的责任和使命。”过灵芝说,杭州在“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中,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推动数字科技的自立自强、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她建议,要对标上海深圳等先进城市,聚焦数字经济、先进制造、生命健康和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加快提升我市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将杭州打造为产业创新高地、成果转化高地。

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从“体量优势”转向“质量优势”,科技创新在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科协界别的叶钟委员来自高端制造业企业,他认为需要聚焦扶持核心产业自主创新,打造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叶钟以“高端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燃气轮机为例谈到,通过燃气轮机自主创新,能够大幅提升产业需求,促成新兴高端制造产业的全面崛起,推动传统机械制造产业的整体升级,提升杭州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和竞争力。“重大发明创造、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人才,科技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原动力。我建议持续完善科技人才选育机制,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经济走上快车道。”叶钟说。

“杭州是一座因互联网而崛起的城市,民间的创新精神加上政府的因势利导,保障了杭州在上一轮新经济大潮中迅速成长为国内最重要的创新中心之一。”同样来自科技界别的项建标委员也认为,创新是一个生态体系,人才、政策、技术、空间、资本缺一不可,一个茂密的雨林生态离不开蜜蜂的传花授粉,而创投机构和孵化器就扮演着创新生态中传花授粉的工作,他们以资本和服务为抓手,能够有效地串联起创新生态中的各个环节,促进创新的发生和企业的发展。“要把杭州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创新策源地,意味着杭州首先要成为一个创投资源聚集、产业要素完备、综合营商环境一流的创投中心城市。”项建标说。


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市人大代表陆炜强毕业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毕业后,他毅然返乡投身农业;2012年创立蓝郡农业,从农业采摘园到农业电商、农业技术服务,再到农业创业孵化,走出了一条农业创新路。他在平时的调研中发现,当前乡村人才振兴的堵点是:培养吸引人才缺乏针对性、基层缺乏自主权,导致人才留不住、用不好。

“‘十四五’时期是杭州‘亚运会、大都市、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期。坚持区域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协调推进新型城市化和乡村现代化,关键是打造一支乡村建设的人才队伍。”陆炜强认为,要认真总结过去五年杭州地区乡村产业结构、人才培育工作发生的变化,更加务实地做好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工作,通过系统统筹,让人和资源要素充分流动,乡村振兴才能更高效、集约、规模化地发展,从而迎来更有活力的春天。

在数字产业基础深厚的杭州,乡村现代化的进程也融入了数字基因。然而,民进界别的杨敏委员经过调研发现,相比数字经济的高速增长,杭州农业经济发展稍显迟缓;数字产业人才集聚,而乡村现代化人才缺口大。另一方面,数字乡村资源投入有限,政策支持尚需进一步落地,乡村建设有待整体规划与协调推进。

如何跨越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现代化不充分的差距,推动城乡共享杭州数字经济红利,共建“数智杭州”?杨敏认为,加快数字赋能乡村,发展智慧农业是势在必行的重要抓手,必须规划一条智能化、精细化、健康化的“三产融合”农业农村创新道路。

杨敏建议,从智慧农业到数字乡村,除了人才支撑、政策落地与资源保障,还需要制定符合“十四五”规划的工作蓝图,以数据驱动乡村治理与服务。比如,在基层治理方面,将“城市大脑”的“思维模式”应用在乡村智治体系中,并从市域层面布局乡村数字化建设。在农产品生产经营方面,可以完善以数据驱动的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完善疫情或灾情等“一张图”数据监管系统,推进西湖龙井茶的数字化管理经验在其他特色农产品领域的应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水青山是最普惠的民生。“十三五”期间,杭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小康社会铺就了绿色的底色。

“十四五”期间,杭州如何更好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建设新时代美丽中国样本?市人大代表王征表示,杭州生态文明需要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应按照浙江省大力推进幸福河建设的战略部署,将“美丽河”建设升级为“幸福河”建设,大河流与小流域协同治理,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他还举例说,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工作自2012年实施以来,以经济手段调动各方生态保护积极性,激励上下游协同治理水污染、共同守护生态环境。“一江碧水出新安,百转千回下钱塘。从新安江探索出的合作路径,正扩展到更广阔和更综合的生态领域。”王征表示,“绿色”新发展理念不仅是指狭义上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而且还要成为“十四五”时期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与遵循的指导性思想。

来自民建界别的郭清晔委员,此次两会带来的是关于“推进我市绿道建设的若干建议”,旨在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绿道网建设,在着力打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空间基础上,通过绿道建设打通城市绿色空间的“最后一公里”,对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建设美丽杭州和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发挥重要作用。

绿道建设契合城市禀赋,具有重要的品牌效益。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水是杭州最为显著的特色。多年来,杭州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如西湖综保、河道综保、运河综保、三江两岸综合整治等,都是围绕“水”所做的文章,不仅彰显了杭州的城市个性与品位,也形成了杭州绿道建设的基础。郭清晔建议,一方面,应将绿道建设与区域发展和产业定位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体育赛事进绿道、运动休闲进绿道、旅游观光进绿道、主题教育进绿道等方式,为绿道经济的发展增添新动能;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沿河、滨江、环湖、穿湿地等多种方式,建设更有品质、更有特色的精品绿道,依托水网形成遍及城乡的绿道网络,从而进一步打响“杭州绿道”品牌,展现江南水乡的灵动特色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韵味。(本站编辑 祝婷兰摘编)

[收藏] [字号: ] [打印]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