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亚运”时代,杭州如何“更国际”?
时间:2024-01-31 10:52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杭州亚(残)运会带来的“余热”还在延续,当时针指向“后亚运”时代,杭州的国际化布局必将愈发风生水起。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杭州将把放大“后亚运”效应作为开放提升的关键之举,持续放大亚运带来的流量效应、集聚效应、乘数效应。要大力推进以“一城一地一中心”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国际化。

国际舞台上的杭州魅力,体现在哪?未来将如何“更国际”?今年市两会,代表委员们正为书写“天下再识新杭州”的故事商榷、作序。


新体育

在运动中享受个人乐趣

探索产业发展

在亚运会的长尾效应中,体育事业的发展是最直接、最显著的。杭州城市不仅在竞技体育领域焕发着生机,同时也在群众体育等方面展现出了新的发展模式,为城市带来了更多元、更具包容性的活力。

对于锚定高水平建设国际“赛”“会”之城的目标,市政协委员、浙江做客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可歌认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努力,其中,“以政府为引导、社团为主体、全力发展群众体育赛事”是关键的一环。

“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是激发市民参与热情、提升城市体育氛围的关键切入点。”罗可歌认为,以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暖场表演所展现的全民参与热情,以及类似“村BA”赛事的走红出圈为例,都充分证明了群众对体育赛事的巨大需求和参与热情;亚运会提升了大家对体育的关注度,但各类体育活动的普及程度仍需加强,必须全面挖掘和激发内生动力,让体育真正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这也是“精神共富”的一项重要指标。

他建议,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体育社团的发展。另外,可以延伸体育赛事空间,实现城乡全覆盖。例如,举办乡村马拉松、社区跑等特色赛事,通过全域赛事的构建,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体育赛事中来。

杭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激发了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以及对自身健康的关注。

“开展中考体育,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为了激发学生对运动的热爱,养成终身运动的好习惯。但目前的中考体育并不能真正推动学生爱上运动,在内容和评价上亟需改进。”市人大代表、杭州市文海中学副校长颜石珍说。

当前杭州市中考体育主要分为跳跃类(跳绳和跳远)、力量类(实心球、引体向上)、耐力类(跑步、游泳),即俗称的“跑跳投”。“在中考指挥棒影响下,大部分初中的体育课都在为中考体育做准备,但这些运动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感兴趣的。”在颜石珍看来,为了中考拿高分,很多学生将原本充满乐趣的运动异化为单调的跑跳投,枯燥的训练容易消磨他们的运动热情,难以真正体会运动带来的快乐。中考结束后,大部分学生不会再花很多心思在这些运动上。

“我在文海中学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学生们最喜爱的是球类运动,像篮球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很感兴趣。但体育课时间留给孩子打球的时间少之又少。”颜石珍建议,能否丰富中考体育的项目类别和评判体系,将学生感兴趣的球类运动纳入进来,如测试篮球三分钟投篮,排球一分钟垫球,足球一分钟绕杆,乒乓球一分钟单人垫球等。“对多数学生来说,现在看起来只是一次技能展示,但长远来说可能成为一项终身爱好。”颜石珍说。

将球类运动纳入中考体育,在其他城市已有先例。应试和分数绝不是目的,而是以此为载体,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真正实现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新城市

做好精细化服务

挖掘更多元价值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对杭州来说,亚运会是竞技,也是经济,意味着基础设施的更新、人才产业的集聚和软实力的提升。从申办成功至圆满结束,借助亚运会,杭州城市能级实现快速跃升。

市政协委员、市城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红良有些自豪:为护航亚运盛会,市城投集团下属水务、公交、能源、安居、城建等各业务板块深度参与其中,统筹推进赛事侧和城市侧各项保障任务,不仅全方位锤炼了队伍、收获了荣光,更积累了一系列国际化水平的城市管理服务经验。

“让居民用水更放心更舒心,让公交出行更准点更便捷,让能源保障更多元更稳定,让城市保障更智慧更安全,让每位新老杭州人都住有宜居,这些都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李红良计划好了,新一年,市城投集团将在精细化做好城市服务保障方面持续深化。

同时,市城投集团还将主动融入城市发展大局,在产城融合、产业拓展等方面重点发力:在硬件上,将加快钱江新城二期开发建设、城投未来中心、石塘天子岭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未来产业发展体系;在软件上,将深化校企、政企、企企合作,力争在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与分支机构在杭落户上取得新突破。“做杭州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引领者,为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李红良信心满满。

亚运场馆的建设不是“一锤子买卖”。“后亚运”时代,这些亚运场馆被赋予了更多元的价值。

市人大代表、杭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郑伟,平常爱运动,自然就关心起了亚运场馆的运营问题。

亚运场馆在布局建设之初,杭州亚组委就充分考虑了场馆的赛后利用,这些场馆中的一部分,将被循环利用。但是,郑伟在走访调研中了解到,仍有部分场馆的利用不够理想,或未达到预期。

今年两会,郑伟带来的议案《关于后亚运时代场馆利用和城市能级提升的建议》中就提出,公共体育设施要注重公益性,更多的亚运场馆应以免费或低收费标准向市民开放,这样不仅会激发杭州市民的健身热情,还能将这些场馆和设施充分利用起来,确保“亚运记忆”载入城市发展史。

此外,他还建议,要坚持“一馆一方案”“属地管理为保障”原则,发挥属地政府的作用,实现城市运行与场馆运行无缝衔接。场馆由属地政府负责盘活场馆功能,“谁家孩子谁家抱”。同时,亚运场馆运营也可以尝试采取“赛事引领+社会化运营”模式进行后期管理。一方面引入顶级、国际级赛事,持续打响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口号;另一方面,引入第三方专业运营团队进行日常运营,克服大型赛事不连续的困难,把场馆和设施充分利用起来。

在郑伟看来,杭州还要把“因体育奔赴一座城”与宋韵文化、旅游休闲之都完美融合,让“体育让生活更美好”辐射效应持续释放,打造体育、文化、旅游、赛会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链,持续擦亮国际级旅游度假胜地“金名片”。


新消费

为文旅产业再添“一把火”

众所周知,杭州亚运会的举办,给杭州带来了巨大的即时流量与知名度,也为旅游消费添了“一把火”。如何将“这把火”烧得更旺?

市人大代表、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郑荣新注意到,去年起,淄博烧烤、贵州“村超”、哈尔滨冰雪旅游相继“出圈”,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明显带动和对城市形象的深远影响。

“文旅产业也是杭州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后亚运’时代,我们理应通过系统策划、综合营销,大力引进高级别体育赛事、会展和文娱活动,高水平重塑本土文旅会展活动品牌,努力实现杭州文旅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大会前,郑荣新仔细盘点了全市资源后表示,亚运会的成功举办,给杭州留下了30个训练场馆、56个竞赛场馆以及萧山机场三期、杭州火车西站等一大批民生设施。如何把杭州的文化财富转化为实在的发展红利、让亚运遗产在未来继续熠熠生辉?他建议,可以从文旅信息精准推送、发挥杭州“网红经济”独特优势等方面入手,不断盘活社会资源,创造文旅爆点,以点带面服务经济增长和城市形象宣传。“相信这也是广大杭州市民的热切期盼。”郑荣新说。

提升文旅融合科技赋能、推动数字文旅产业发展,是市人大代表、杭州新侨饭店总经理竺丽萍多年来深耕文旅产业的思考。

作为一家有国企担当的服务窗口企业,新侨饭店能做些什么?亚运会闭幕时,新侨饭店推出了“小莲花(造型)蛋糕”和“满载而归套餐”,均广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同时,饭店还制作一面火炬手专区文化墙,用这些独特别致的产品和形式纪念杭州亚运、记录饭店在亚运接待期间的精彩瞬间。

在竺丽萍看来,这些创意也是文旅产业的一部分。“‘后亚运’时代,要坚持‘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双轮驱动,让数字科技充分融入文化旅游发展全过程,打造更多高品质文旅产品。”竺丽萍觉得,一方面,要夯实数字文旅产业关键基础环节供给。例如,面向文旅机构、文创企业、设计团队、非遗匠人等,搭建能够复用共享、实时在线的文旅文创云平台;另一方面,要在体验端再造旅游体验新场景,更好地提升城市文旅项目的可接入性和推广效果。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折射的是城市生活品质。去年,“杭州是美食荒漠”的论断一度甚嚣尘上,引发了广泛讨论。

“杭州真的无法与美食画上等号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市政协委员、众安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龚娅君认为,“美食荒漠”这个标签并不适合杭州。在她看来,杭帮菜历史悠久,口味偏清淡鲜美,也正因此,与一些游客的口味偏好和预期存在差异,以致最终形成了许多人的误解。在让更多人了解杭帮菜的同时,本地餐饮业也要研究口味和偏好的变化,走出博采众长、融合创新的路子。“通过加强宣传推广,推动本地餐饮业创新,保护传承特色小吃,规范行业管理等方式,相信杭州一定能提升在美食领域的形象,为游客市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饮食体验。”